【因果】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惇睦亲族、初闻佛理

  2016-01-28  点击  次  


惇睦亲族

帝君曰:予在京周十年,久违桑梓。一日,见周公《鸱鸮》诗,恻然有感,因告老乞骸。既归里,见族人多贫,遂兴义庄。困乏者,周急之;疾病者,疗治之;男女长成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养之。闻风者翕然相效,义庄滋广。

[按]时帝君以岐黄之术(*指医术)济人,经理义庄,皆帝君之子也。

【译白】帝君说,西周时我在京城十年,久别家乡。一天,见周公《鸱鸮》诗,引发了我的思乡之情,因而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回乡后,见乡邻多贫穷,遂兴办义庄。生活困难的,随时救济他们。有病的,为他们医治。男女长大后,助其成家立业。子弟聪明俊秀的,教其读书。人们见闻此种扶危济困的义举,纷纷仿效,因而各地义庄也不越办越多。『按』当时帝君以医术济人,而经论义庄皆帝君之子。

初闻佛理

帝君曰:予在朝时,闻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国(是天竺国,非极乐国),有大圣人(是释迦牟尼佛,非阿弥陀佛),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盖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予尝慕之。及辞荣归,道逢隐者,行歌于市,深契于衷。予乃下车拜恳。行歌子仰天而叹,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诀,曰:‘此西方圣人归寂法也。子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证无量寿。若得到于彼岸,则可成正觉;如中道而废,犹不失为神仙。’予受教后,尘缘既毕,百虑俱灰。时值仲秋,会集亲朋,留颂而逝(颂载《化书》)。

【译白】帝君说,我在朝廷为官时,曾听方外一位修道人说,西方国家(指天竺国,今印度,不是极乐国)有位大圣人(指释迦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无需言说而众生自然受到教化,清净无为而国家自然得到治理。以真诚慈悲为主,以善巧方便为门,以奉持斋戒为常法,以清净寂灭为乐。视生死如同朝暮,等观恩仇如同梦醒,无有忧喜悲愤之情。因为了知人生短促,而希求无生。我当时听了,非常仰慕。待我辞官荣归故里,于途中遇见一位隐士,在街市边走边唱,其歌词深契我心。于是我下车向他顶礼,恳求他教导我。唱歌的隐士仰天而叹,指示我心印,并传授我正诀,说,此是我西方圣人教人归于寂灭之法。你若能念诵并依之修习,可超越生死,证无量寿。若能精进不退直达彼岸,则可成正觉。即或半途休歇,犹不失为神仙。我接受教化后,世俗尘缘既尽,了无牵挂,万念俱灰。到仲秋时,我会集亲朋,与他们告别,留下颂辞而逝。





收藏  纠错

上一篇:【因果】太上感应篇
下一篇:【因果】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初闻佛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