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览海外遗珠 重温莲社盛事
——读净行社诸贤入社诗随感
《净土》2021年第1期 文/象一渡
引言
莲宗第七代祖师省常大师生活于北宋初年,一生解行并进,自利化他,为净土法门的弘传做出了重要贡献。省常大师仰慕东晋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之风,曾于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在杭州结“净行社”(又称“西湖白莲社”)念佛,历经三十余年不衰,这是大师弘化事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迹之一。
对于净行社的宗旨,省常大师说:“国初以来,荐绅先生宗古为文。大率效退之之为人,以挤排释氏为意。故我假远公之迹,訹(xù)以结社事,往往从我化。而丛碑委颂,称道佛法,以为归向之盟辞,适足以枳棘异涂墙堑吾教矣。世不我知,或以我为设奇沽誉者,吾非斯人之徒也!”(《钱塘白莲社主碑》)可见,大师结社既具弘法之心,兼有护教之意。而净行社成员,也就主要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群体。
宋白在《大宋杭州西湖昭庆寺结社碑铭(并序)》中说:“世末时移,风凋俗弊,悭痴塞路,很成群,王化有所不慑,国命有所不从。上人以是因缘,悉生回向,如趋宝肆,如登春台,斯所谓出其言善,千里之外应之也。乃有朝廷措绅之伦,泉石枕漱之士,猗顿豪右之族,生肇高洁之流,皆指正途,趋法会,如川赴海,如鳞宗龙,贲然来思,其应犹响。”可见,结净行社还有助于社会教化,这也是大乘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典型体现。
净行社成立之初,省常大师施设善巧,以赠诗的方式招请当时的士大夫入社念佛。一时文武百官、名流雅士,纷纷投诗入社,先后有一百多位公卿显贵加入。宋真宗时,丁谓将入社诗汇编成集。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编为《杭州西湖昭庆寺结莲社集》(简称《西湖结莲社集》),并于昭庆寺刊行。不料后来此刻本却被火焚毁(《咸淳临安志卷七九》),实在是一桩憾事。
然而因缘所致,忽闻海外尚有遗珠,今人发现韩国尚存此集的残本,这个消息一出,颇令人振奋。《西湖结莲社集》中的《相国向公诸贤入社诗》,正是当年公卿显贵们所投的入社诗。集中共收录了九十位入社者的九十二首诗,其中仅王禹 的一首见其本集,其余九十一首皆为佚诗。这一非常重要的发现,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能从这些诗中一窥净行社当年的盛况。
德风普化,遥接东林
文人士大夫念佛的风气,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发端。东晋庐山白莲社,就是缁白二众仰慕慧远大师的道德智慧而虔心归依之所,而净行社则是北宋缁白二众仰慕省常大师的德风而启建的。
自称“净行弟子”的“祠部员外郎通判杭州赐绯鱼袋”张覃,在自己的诗前有一段小序:“庐山之社,废亦久矣。自晋宋已降,历千百祀,而无继者。独净行常公,杰出前古,了然高见,慕清净侣,成白莲社。洎公卿大夫,名儒巨贤,闻之者鲜不预焉,况同侪乎?彼宗炳遗民,不足先也。一日惠然见顾,示愚《净行品》。仆不觉稽首而言曰:‘早有斯志,今契夙愿。虽君亲未报,其可舍诸因。吟恶诗一章,用伸多幸,伏惟采览。’”可见,净行社乃是继白莲社以后又一次盛大的净土结社,省常大师结社的卓荦之行,也承续了慧远大师的遗风。
唐宋时期,净土法门非常盛行,尤其在江浙地区甚至一度出现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盛况,这都得力于诸多祖师大德的着力弘扬。省常大师作为北宋初期的一位佛门龙象,七岁时即生出离之心,十五岁剃度出家,十七岁时受具足戒。大师修持精进,严持戒律,刺血书写《华严经净行品》,每书一字,必躬身三拜三绕,并三称佛名。宋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十二日,省常大师端坐念佛,过了一会儿,忽然大声说:“佛来了!”随之而化。彼时在场大众都看到地面呈金色,很久以后才退去。
在入社诗中,有不少人表达了对省常大师的敬仰之情与依止之意。如“屯田员外郎判三院事”杜梦征诗云:“常师悟道悉称雄,慧远芳名亦未同。庐岳昔年闻胜事,西湖今日仰真风。云龛礼像诸缘寂,雪屋开禅一念空。深谢高人善相诱,顿教尘世脱牢笼。”诗前亦有小序:“常师社主,释宗之翘楚也。以庐远先躅,为结社之由。自是王公大人,洎群儒开士,靡不欣然知归,梦征夙契所谐,远承善诱,因抒恶诗一章攀赠,庶达乎意?”
又如:
“常公上人,空门之达者也。”(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修国史宋湜)
“碧沼涵霜月,师心净一般。”(著作佐郎李见素)
“不有达人重结社,争教朝士肯归心。”(苏台从事程瓘)
“久闻高行悟真乘,独照昏衢慧炬明。欲觉群迷归佛性,先刊净品化人情。”(右谏议大夫赐紫金鱼袋冯起)
“常爱庐山净社缘,真风消丧近千年。空门今日生香象,圣代重闻结白莲。”(金州观察使特进检校太傅判知州钱俨)
“吾师三十腊,结社向西湖。峻节动朝彦,高名满帝都。”(监察御史知抚州赐绯鱼袋崔宪)
“慧远遗踪几百年,吾师心是祖师传。化人重结莲华会,刺血先书净行篇。”(弟子殿中丞知韶州龚绶)
“西湖湖上旧知音,今日相适见夙心。结社首闻招上相,有诗何必羡东林。……珍重昌期撰僧史,嘉师净行是真金。”(旧交守棘丞乐良)
省常大师除了道德修持感发人心之外,自身也有相当高的诗才,其水平与著名诗僧汤惠休、皎然比肩。古来文人结社屡见不鲜,但是以诗歌酬答唱和的形式,进行佛教宣传与引导,确实不多见。正因为省常大师隆盛道德与卓越诗才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才能召集众多士大夫精英入社共修。
身在公门,心归净社
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赵匡胤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给文人士大夫以很高的礼遇。宋朝的精神文化高度发达,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社会艺术文化生活的高峰。儒释道三家文化在此时和谐共存,著名的“虎溪三笑”的典故在此时已经广为流传。在和平富足的生活中,很多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非常充实,同时也激荡着深厚的净土情怀。在《相国向公诸贤入社诗》中,很多作品都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加入净行社的热忱。
比如:
“投簪愿入莲华社,虔奉真檀一炷薰。”(工部郎中直史馆赐绯鱼袋宋镐)
“忽览群公莲社集,豁然如入四禅天。”(净行弟子给事中参知政事苏易简)
“愿作社中人,归依慕清净。”(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梁颢)
“尘冠虽未挂,心已付真筌。”(翰林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潘慎修)
“终当莲社侧,对语共忘筌。”(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陈尧叟)
“曾无嗜酒兼心乱,愿继当时十八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祠部郎中赐紫金鱼袋刘师道)
“他日金闺谢簪组,愿依莲社学无生。”(右谏议大夫赐紫金鱼袋冯起)
“华严净行许披寻,珍重吾师化导深。红药阶边虽系迹,白莲社里愿归心。”(水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吏部流内铨和)
“珍重碧云清净侣,远公前志不参差。”(光禄少卿直秘阁上柱国黄夷简)
“梦幻吾身是偶然,劳生四十又三年。任夸西掖吟红药,何似东林种白莲。”(刑部郎中知扬州赐紫金鱼袋王禹偁)
“粉闱兰省终辞去,他日焚香事远公。”(弟子屯田郎中赐紫金鱼袋杨延庆)
“老年若遂归休计,重诣金田一问津。”(屯田郎中通判杭州赐绯鱼袋李韶)
“企望升堂为弟子,坚持净行答高贤。”(门弟子水部郎中知湖州赐绯鱼袋杜惟一)
“重熙我有明天子,报了长来卧二林。”(左司谏赐紫金鱼袋张贺)
“惭愧此生逢善友,愿同香火结良因。”(工部员外郎直史馆赐绯鱼袋朱台符)
“劳生名官盖缠深,几叹蹉跎雪鬓侵。久奉十斋希净行,新求一偈愿清心。导师已悟华严旨,弟子宜将贝叶寻。况值相君同入社,芳踪宁肯让东林。”(门弟子虞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赵幹)
“南方莲社久无闻,重喜余杭遇胜因。招我欲为高尚侣,愧君不是利名身。……莫笑未抛簪组累,心中还作道场人。”(监察御史赐绯鱼袋艾仲孺)
“庐山重结旧知音,何幸幽人忝继临。青桂有名须许国,白莲无染誓归心。”(弟子秘书丞梁昭琏)
“珍重庐山社已成,社中招得尽公卿。伊予不比陶潜醉,愿向青衿预一名。”(龙游县令吕士安)
士大夫们在诗中表现出对净业修行的肯定和向往,即使有的人会发一发牢骚,感慨自己政务缠身,但仍然希望在卸任之后能够参与共修。而且在诗句中可以发现,士大夫们经常会把净行社与白莲社对举,把省常大师和慧远大师对举。这个有趣的现象说明,在众人的心里,净行社与白莲社在内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僧俗共至,胜友如云
白莲社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其中有十八高贤,规模阵容可谓不小。然而到了北宋,净行社的规模要远远大于前者。那么,净行社有多少人呢?详细数字是难以统计的,但通过诸多记载可以知道,入社人数是相当多的。实际上,净行社的规模到了“八十比丘,一千大众”的程度。在入社诗中,士大夫对这番盛况空前的结社规模多有提及。比如:
“净行会成当此日,一千名里许容身。”(著作郎潘金庭)
“一千弟子依莲社,八十真僧会草堂。”(右司谏通判余杭军事钱熙)
“不知一会千余客,顾此行藏得似谁。”(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紫金鱼袋曾致尧)
“结社初成竞喜闻,钱塘高压虎溪尘。荣今不啻一千众,陋古唯传十八人。”(水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刘象)
“遍看丹桂驰名者,半是白莲结社人。”(太常博士通判杭州事张岐)
“终约擘尘网,须陪香社音。”(殿中丞赐绯鱼袋张 )
“许我社中称弟子,愿持纤木和钟音。”(著作佐郎通判洪州崔拱)
《西湖昭庆寺结净行社集总序》云:“荐绅大夫争投文以求为社中人焉,上自丞相宥密,下及省阁名公。”上到宰相,下到县令,都有入社诗。《大昭庆律寺志》中记载了入社的二十一位士大夫,并说:“如上二十二人(包括省常大师)中,四宰相,二参政,五尚书,一状元,而王文正为有宋三百年中首推之贤相。向文简之淳良,钱尚书之识鉴,王学士之气节文章冠天下,皆为间气仅有。余亦名驰九州,行载史传,赫奕于当代,而声称施于后世,可谓盛矣。”这种盛况的出现,既缘于净土法门强大的摄受力,也缘于省常大师强大的感召力。
师步远公,我追宗雷
慧远大师结白莲社的时候,有刘遗民、周续之、宗炳、雷次宗等一大批士大夫追随。而到了北宋,加入净行社的这些士大夫,也时常以刘遗民、雷次宗、宗炳等人为榜样。比如:
“我有挂冠前约在,此生应得似遗民。”(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修国史宋 )
“已学庄周齐一马,终陪宗炳论三乘。”(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钱若水)
“愿比宗雷辈,禅余寄所疑。”(工部尚书参知政事李至)
“宗雷播遗烈,寂寞将千禩。珍重常道人,为予作依止。”(度支使右谏议大夫梁鼎)
“世缘虽有累,心地本无尘。愿比宗雷辈,香山托净因。”(翰林侍读学士工部郎中赐紫金鱼袋吕文仲)
“轩冕也知身外物,利名争禁世间缘。会须一报君恩了,去结刘雷学坐禅。”(右谏议大夫赐紫金鱼袋牛冕)
“刘雷有高迹,终古振东林。”(两浙转运使起居舍人直史馆姚铉)
士大夫们追比宗炳、雷次宗等高贤,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自豪感,能够加入净行社,乃是一种很大的荣耀。他们在将自己比况为宗炳、雷次宗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将省常大师比况慧远大师。这种跨越数百年的精神对话,今日再度重温,仍然有动人的力量。
有宋一代,由于有了大批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净土法门的弘传既深且广,莲宗涌现出了一批有成就的大居士,比如文彦博、张商英、杨杰、王龙舒、吴秉信、江公望,等等。文彦博官至宰相,专念阿弥陀佛,期生西方净土,经常发愿:“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每见一切人,则劝以念佛。誓结十万人缘同生净土。”如如居士颜丙赞云:“知公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庐山莲宗宝鉴》)这样的气魄,这样的行持,正契合阿弥陀佛的深宏誓愿。
发愿往生,普度有情
净行社启建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大众归向净土。时隔千年,省常大师领众修行的发愿文依然令人荡气回肠:“我与八十比丘一千大众,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已,生安养国。顿入法界,圆悟无生。修习十种波罗蜜多,亲近无数真善知识。身光遍照,令诸有情,得念佛三昧,如大势至;闻声救苦,令诸有情,获十四无畏,如观世音;修广大无边行愿海,犹如普贤;开微妙甚深智慧门,犹如妙德;边际智满,次补佛处,犹如弥勒;至成佛时,若身若土,如阿弥陀。八十比丘,一千大众,转次授记,皆成正觉。我今立此愿,普为诸众生。众生不可尽,我愿亦如是。”(宋白《大宋杭州西湖昭庆寺结社碑铭(并序)》)受中国传统思想滋养的士大夫,素来以天下为己任,而在省常大师等大德高僧的影响下,又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这本身就是在高树净土法幢。名垂青史不如莲蕊标名,追逐富贵不如安享极乐,这是生命的一种根本的超越与升华。
结语
从相隔六百年的两次规模盛大、影响深远的净土结社,我们能够窥见净土法门在中土的弘传脉络,看到净土法门强大的生命力与摄受力。直到今天,在不少道场中仍然能看到缁白二众念佛共修的场景,这都要感念历代祖师大德的恩德。净土法门唯有大智慧方能承当,士大夫念佛的传统在代代延续,今天的很多知识分子仍然是净土法门的学习者和实践者。这种精神的传承,将带领越来越多的有情众生奔向极乐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