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共赏中秋月,
回首谁思父母邦?
不问多生逃与逝,
至今垂念未相忘。
——元·中峰明本禅师
八月中秋之际,云稀雾少,月光皎洁,万家团圆,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提灯笼、舞草龙、砌宝塔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佛门中,也有一批净业行人,此时正在集中时间和精力,积极用功办道,进行“十天百万佛号”闭关,以积累往生资粮,乃至稳操生西左券。
2022年9月1日至11日,庐山东林寺9月上旬“十天百万佛号”闭关活动如期举行。至9月11日,农历八月十六,东林祖庭本期“十天百万佛号闭关”圆满。
当天下午,出关的莲友们齐集香光殿,监香慧东法师带领大众,将十日念佛的功德回向——愿临命终时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有障碍,并代各自父母师长礼佛三拜。
回向结束,由慧东法师主持闭关心得体会分享。法师首先随喜大家十天精进用功办道的功德,随后大众踊跃举手发言,慧东法师根据佛言祖语,有针对性地对他(她)们提出的疑惑及出现的问题,耐心细致地予以点评和答疑。
关于净土念佛法门的殊胜功德利益和修习方法,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曾经有过概括性的总结开示。大师《与悟开师书》云——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
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
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文殊发愿,普贤劝进,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
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也?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广说其可尽乎?
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1研之可知也。
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
一偈者,《赞佛偈》2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
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舍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就中最要者惟《要解》。而初心入门,断疑生信,作险道之善导,示宝所以必趣者。天如《或问》,妙叶《直指》,尤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
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所有事相,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读而修者,切不可执理废事。倘一执之,则事理两丧。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者,方可无过。所谓净土要旨,全事即理。理事圆融,即契本体。
注:
01《六即佛颂》
宋·普润大师撰,师讳法云,字天瑞,号无机子。
理即佛: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名字即佛: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观行即佛: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相似即佛:
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分证即佛: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究竟即佛: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02《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附: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略释“六即佛”
隋天台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妄自尊大之病。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阶级浅深,即明当体就是。譬如初生孩子,与其父母形体无异,而力用则大相悬殊。不得谓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担当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则不生上慢。从兹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
01
理即佛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背觉合尘,轮回三途六道,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心之理体就是佛也。无机子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以一切众生,未闻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体,完全同佛,故曰:“动静理全是”,由其迷背自心,作诸事业,故曰:“行藏事尽非”,事完全不与佛性相应也。终日终年,昏昏冥冥,随烦恼妄想之物欲而行,从生至死,不知返照回光,故曰:“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也。
02
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者是也。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以从前只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今知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既知当体就是成佛真因,则汲汲修持,反恨从前虚度光阴,以致未能实证也。
03
观行即佛者,依教修观,即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既圆悟佛性,依教修观,对治烦恼习气,故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故曰,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04
相似即佛者,谓相似解发,即圆教十信内凡位也。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颂曰,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四住者,一见一切住地,乃三界之见惑也。二欲爱住地,乃欲界之思惑也。三色爱住地,乃色界之思惑也。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之思惑也。初信断见,七信断思,故曰,四住虽先脱。然由色声香味触法之习气未尽,故曰,六尘未尽空,此但指七信位说。八九十信,尘沙惑破,习气全空矣。习气者,正惑之余气耳。如盛肉之盘,虽经洗净,犹有腥气。贮酒之瓶,虽经荡过,犹有酒气。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者,以无明未破,不能见真空法界之本体也。
05
分证即佛者,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从初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故名分证即佛也。以无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以至十住则破十分,历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则破四十一分矣。初住,即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复随类现身,度脱众生,其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何况位位倍胜,以至四十一位之等觉菩萨乎。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者,颂其分破分证之景象也。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者,颂其犹有无明云,未能彻见性天真月之光辉也。
06
究竟即佛者,从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真穷惑尽,福慧圆满,彻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觉位,成无上菩提道矣。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者,未悟以前,只此皆空之五蕴,而妄生执着,色法心法,互相形立,则苦厄随生。既悟之后,亦只此五蕴,而全体是一个真如,了无色心五蕴之相可得。故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然此所证之真,并非新得,不过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故曰,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也。又众生在迷,见佛菩萨,及一切众生,皆是众生,故毁谤佛法,杀害众生,不知罪过,反以为乐。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见一切众生,完全是佛,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度脱。纵令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舍之心,以见彼是未成之佛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