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七点,夏令营营员在道元法师的带领下前往庐山秀峰和白鹿书院行脚!
秀峰位于庐山南麓,鄱阳湖之滨的江西星子县,由香炉、鹤鸣、双剑、姐妹、文殊、龟背诸峰组成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景区内山奇水秀,摩岩碑刻如林,自古便有“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之美誉。这里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黄岩瀑布,有匡庐二绝的漱玉亭以及碧波荡漾的龙潭,仪态万芳的双剑、香炉诸峰,有众多历代名人侠客留下的摩岩石刻。秀峰不仅风景优美,气候更加宜人,宋人洪明有诗赞曰:“山瀑两道泻,木叶四时春。日螟不知去,鱼鸟会留人。”
途经东林大佛工地时,营员们下车礼佛(4.8米的样稿)
大佛指挥部的李宏伟居士向冯巧英教授和营员们介绍东林大佛景区的建筑与规划
在秀峰,部分营员右绕一座无名僧的塔墓。
亲近善知识!营员们与冯教授交流!
到达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座落在五老峰南10多千米处,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别具一种格局。靠北的称后屏山,向西的称左翼山,朝南的称卓尔山。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一股清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这就是著名的贯逍溪。溪水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的峡口,注入鄱阳湖中。白鹿洞本无洞,因山石环天然气似洞形,故名之为洞。
白鹿洞原是唐代洛阳人李渤年青时隐居求学之地。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唐朝末年,兵荒马乱,各处学校毁坏,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常到白鹿洞研讨学问,交流心得。南唐昇元年间,在此处“建学置田”,正式称之为“庐山国学”,任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白鹿洞洞主,掌管教育和学习。这就是白鹿洞开办学校之始,比濂溪书院约早30余年,成为庐山的第一所学校。
北宋初年,各地设置书院,庐山国学乃改称为白鹿洞书院,从此规模逐步扩大,逐渐成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并称。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俨如学城。今日白鹿洞书院形成了以礼对殿为中心,有明伦堂、文会堂、御书阁、朱子阁、思贤台、状元桥、门楼、牌坊、碑郡等众多殿堂组成的古建筑群,与周围的山川环境融为一体。
导游带领大家参观书院
中国佛学院的耀旸法师与冯巧英教授交流
部分营员与辅导员合影
在营长道元法师主持下,各组营员欢喜表演节目来供养法师和营员们!
演唱《路在何方》
演唱《青青菩提树》
来自河南的营员为大家表演太极拳
演唱动听的梵贝《阿弥陀佛在心间》
集体合唱弘一大师的《送别》
照旸法师为营员们念诵梵贝《往生咒》
闻思篇
晚上六点半到八点,大安法师在法堂为营员们讲《佛说八大人觉经》
迎请法师
戒定真香
升大法座 宣说妙法
聆听法语
细心记录
法喜充满 依教奉行